宜宾市酿酒专用小麦种植技术指南 (试行)
一、品种选择
选用适宜本地生态气候、具有酿酒或制曲专用特性品种,建议选择当年定制(订单)酒企推荐品种或行业推荐品种。
二、播种技术
(一)播种时间。10月25日至11月10日。
(二)种子处理。推荐选用由种子公司生产销售的经过精选和包衣处理的种子。对于自留种子,应在播前精选、晾晒,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拌种。
(三)底肥施用。每亩施用氮磷钾含量(15-15-15)的复合肥30~40公斤、固态有机肥200~400公斤作底肥。
(四)播种方式。每亩基本苗14~16万苗,采取分厢定量方式实行条播、穴播、撤播或穴播。具体方式可选择:
1.翻旋浅覆播种。适用于土壤黏重的稻茬麦田。
翻耕土壤:水稻收获后立即进行人工或机械开沟,要求沟沟相通,最大限度沥干渍水。在播种前10~12天,将水稻秸秆翻入表层以下,翻耕深度在15~20厘米。
旋耕田块:播种前0~2天均匀撒施底肥,然后旋耕田块,使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土壤颗粒更加细碎,翻耕深度在15~20厘米。
浅覆播种:旋耕后用无人机或人工将小麦种子均匀撒播,播种量每亩12~14公斤。播种后用水田打浆机将小麦种子均匀翻入土壤表层以下3厘米。
2.免耕半旋条播。适用于土壤质地偏砂、易于排水降渍的稻茬麦田。
使用半旋播种机,一次作业即可完成开沟、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播种量每亩12~14公斤。播种后视墒情及时补充水分,促进小麦出苗。
3.手推机播或人工点播(条播)。适用于丘陵坡地较小、适宜小型机耕的地块。
播种前0~2天均匀撒施底肥,每亩播种量9~10公斤,播种后用渣肥或粪水浇窝盖种,鸟害较重的地方,可使用驱鸟剂拌种或使用驱鸟带驱鸟。
4.小麦/玉米(高粱)套作模式。推荐采用“双三0”或“双二五”分带种植模式。“双三0”即6尺为1个种植带,小麦种植3尺6行,预留的3尺小春种植其它作物,大春套种玉米或高粱2行;“双二五”即5尺(50寸)为1个种植带,小麦种植25寸5行,预留的25寸小春种植其它作物,大春套种玉米或高粱2行;
三、田间管理
(一)除草。播种后出苗前可选异丙隆封闭除草,苗期杂草发生较少可不再进行除草;拔节期中耕除草培土上行,抑制杂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倒性。如果小麦出苗后杂草危害较重,需在小麦4~5叶期进行苗期化学除草,根据杂草种类选择适宜的除草剂。
(二)追肥。未施底肥的田块于分蘖期每亩施用尿素5~8公斤,促进分蘖;拔节期结合中耕培土,每亩追施氮磷钾含量(15-15-15)的复合肥30~40公斤。已施底肥的田块看苗施用拔节孕穗肥。
(三)一喷多防。在齐穗至扬花初期,以预防赤霉病为中心、兼防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将杀菌剂、杀虫剂、磷酸二氢钾以及增效剂混合喷施。在灌浆阶段遭遇多种病虫危害,以及脱肥、高温天气等不良影响,可混合药剂进行“一喷多防”,防病治虫和保叶增粒重。
四、病虫害防治
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学植保”方针,以绿色防控技术为主,化学农药应急防控为辅。
(一)农业防控措施。一是合理轮作。采用栽培作物合理轮作换茬,切断有害生物的食物或寄主供应链,抑制有害生物数量积累。二是加强栽培管理。推行精细整地,平衡施肥,合理增施磷、钾肥,适墒适期适量播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清沟理墒。三是积极推广生态调控措施。选择小麦与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套种,给天敌提供过渡的栖息环境。
(二)生物防控措施。利用自然天敌如七星瓢虫防控蚜虫,或使用生物农药防控。
(三)应急防控技术。在病虫害爆发性发生和流行时,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对环境友好的国家登记的化学农药,采取专业化统防统治方式开展防控,合理混用农药和轮换用药兼治病虫草害。主要病虫草害防控推荐药剂为:
一是播前采用杀虫剂(如啶虫脒、噻虫嗪)+杀菌剂(如戊唑醇、咪鲜胺)混合拌种或微生物农药拌种。
二是防治小麦蚜虫、麦蜘蛛。当苗期害虫数达到百株200头时,可选用噻虫胺、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若在田间已经出现有翅蚜,还需在7~10天后进行二次防治,防止有翅蚜第二世代的危害。
三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坚持“发现一块、防治一片”的预防策略,减少菌源扩散蔓延,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一般12月中下旬始现,感病后不断发展形成中心病团,3月中下旬进入流行期,4月上中旬遇适宜条件即会迅速蔓延,加重危害。2~3月份重点抓好中心病团的防控工作,每亩出现4~5个中心病团,开始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等,施药2次,间隔一周。
四是防治小麦赤霉病。赤霉病对于本地区小麦生产具有可防可控、但不可治的特点,一旦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防治效果将大打折扣。坚持“初花打药,盛花预防”的基本策略。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天气预报气温15度以上、有3天以上的阴雨或气温13度以上、有7天以上的阴雨,中间容许间隔1天,须预防赤霉病。药剂品种可选用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施。一般建议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喷药1~2次,以确保预防效果。
五是防治小麦纹枯病。以及时清沟理墒、化除田间杂草等措施减轻其发生程度为主,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多抗霉素、井冈·氟环唑等药剂对植株中下部均匀喷雾防治。
五、产品收获
完熟初期及时抢晴收获,脱粒晾晒或低温烘干(温度低于40度,禁止使用煤或油作为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