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酿酒专用水稻种植技术指南(试行)
一、品种选择
选用适宜本地生态气候、具有良好酿酒特性的专用品种,建议选择当年定制(订单)酒企或行业推荐品种。
二、播种育秧
(一)育秧时间
一般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坝浅丘区,应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育秧为宜,其余地区根据气候条件和种植模式及茬口确定播期。一般迟熟(145~155天)类型的杂交稻在宜宾的最迟育秧时间为5月上旬;早、中熟类型(130~140天)的可再推迟7~10天。
(二)备种量
根据千粒重大小,杂交品种每亩大田人工栽秧备种量为0.75~1公斤、机插秧备种量为1.2~1.5公斤,常规品种每亩大田人工插秧备种量1.5~2公斤、机插秧备种量为2.5~3公斤。
(三)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2~24小时,用清水浸泡10~16小时,再用咪鲜胺或咪鲜胺+氰烯菌酯混配液等浸种12~14 小时,漂净、滤干后,保温至露白状态。
(四)秧床整理
1.湿润秧田育秧:选取无盐碱、土地肥沃、平坦的壤土作为育秧地块,田要泡透使土质松软。1公斤种子播在1.2米宽、20米长的厢面上,为培育壮秧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面积。
2.旱地育秧:旱育秧苗床地应选择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疏松、肥力中等偏上、地面坡度较小的旱地。1公斤种子播在1.2米宽、10米长的厢面上,为培育壮秧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面积。
3.秧盘育秧:采用智能化生产线钵盘或毯盘育秧(秧盘长60厘米、宽30厘米);每盘播种干种子80克(浸种种子100克)。
(五)播种操作
1.播种:湿润秧田育秧播种后需踏谷入泥;旱地育秧播种前浇苗床底水2~3次至饱和状态,播种后用过筛的营养土均匀盖种,盖种后用喷雾器喷施清水使盖土湿透,并与谷粒紧密接触。机插秧智能化生产线播种盘应将底土厚度调至1.8~2.0厘米,用0.3%的敌磺钠兑水浇透底土,盖土厚度0.2~0.3 厘米,以便为暗化催芽留出稻芽生长空间。
2.盖膜和覆盖防虫网:播种后架拱并覆盖塑料薄膜,将秧田排水缺口高于厢面0.5~1.0厘米即可。3叶秧龄后选清晨或傍晚揭开薄膜但保留或加盖防虫网。
(六)秧田管理
1.湿润秧田育秧。高温天气要注意揭膜通风,厢面较长的可在厢面中部揭膜通风。揭膜后追肥两次,第一次揭膜灌水后每亩施用3~5公斤尿素;第二次移栽前5~7天每亩施用3~5公斤尿素作“送嫁肥”。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作送嫁药,实现带药移栽。
2.旱地育秧。出苗期膜内温度不能超过30℃,二叶期以后膜内温度不能超过25℃,三叶期当土壤干燥发白时要适度补水增施“断奶肥”,四叶以后控制秧苗徒长和促进分蘖生长。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
3.秧盘育秧:高温天气要注意揭开膜通风、防止高温烧苗;摆盘至移栽前一周均保持厢沟有水厢面湿润状态,移栽前一周排干厢沟水份,促进根系生长。移栽前5~7天用尿素15~20克/平方米施送嫁肥,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实现带药移栽。
三、移栽和管理
(一)大田耕整
大田移栽前3~7天及时泡水、翻耕、施肥、平整等,待水层自然落干后移栽。
(二)插秧日期
候均温稳定通过15℃即可移栽作业。湿润秧田育秧、旱地育秧等4.0~5.0叶期移栽为宜,机插秧3.0~4.0叶期移栽为宜。
(三)移栽规格
人工插秧:等行距(行距30厘米、窝距20厘米),宽窄行(宽行40厘米、窄行20厘米,窝距20厘米),每亩1~1.2万窝,常规稻每窝2~4株、杂交稻每窝2株。
机插秧:行距30厘米,窝距18~20厘米,亩栽植1.1万窝以上,每窝2~3株。
(四)水分管理
按照“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有水孕穗、深水扬花、干湿灌浆”方式管理水层,秧苗移栽直立后保持3~5厘米水层,分蘖总苗数达到目标有效穗80%时采用排水晒田或深水灌溉方式控蘖,抽穗灌浆期保持水层3~5厘米,蓄留再生稻的稻田在收获时应保持2~3厘米浅水。
(五)施肥原则
施肥应采用底肥足、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看苗减氮控磷稳钾的原则,“促前、稳中、控后”。耕翻整地应结合施用底肥,底肥应施用适量的氮、磷、钾复(混)合肥和锌、硅等微量元素,推荐使用有机肥、缓控释肥或水稻专用配方肥。
(六)施肥方法
肥料用量:按照氮磷钾2:1:1.5的比例肥料养分推荐用量:氮肥(N)8~12公斤/亩,磷肥(P2O5)4~6公斤/亩,钾肥(K2O)6~8 公斤/亩。
肥料施用:氮肥的60%底施,分蘖肥、穗粒肥各占20%;磷肥全部作底施;钾肥60~70%作底肥、30~40%作穗粒肥追施。土壤肥力相对不足或容易座蔸的田块施用底肥时每亩可增施硫酸锌1.5~2公斤。可增施商品有机肥100~200公斤/亩,或者实施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10~20%。
四、病虫害防治
(一)防治原则
加强检疫性病虫害管控,做好稻水象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采用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以促进水稻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植物保护行为。推广使用机动喷雾器、烟雾机、静电喷雾器等高效植保机械。
(二)绿色防控
1.农业防治法。选用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多抗性品种,晒种可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栽插前稻田翻耕灌水可减轻螟虫危害,合理施肥管水可控制纹枯病、稻瘟病发生。
2.物理防治法
(1)光诱杀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夜晚亮灯进行诱杀。在害虫的成虫期,每晚亮灯诱杀害虫成虫减少产卵危害。对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诱杀效果较好。一般每30左右亩安装杀虫灯一盏。
(2)性诱杀法:采用性信息素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和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减轻为害。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套,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厘米为宜,或离水稻最高处稍高10厘米的位置。
(3)色诱杀法: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诱杀害虫。在害虫的成虫期,每亩均匀插挂可降解的蓝色板20~30块,棋盘状分布,间距5~10米,蓝色板(可诱杀蓟马、螟虫等)底部略高于秧苗。
3.生物防治法
(1)稻鸭共育法:水稻分蘖盛期,将15~20日龄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5~2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2)以虫治虫法: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一是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蛙类和蝽象等,可捕食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是释放寄生性天敌。如释放稻螟赤眼蜂。移栽后三天释放稻螟赤眼蜂球,每亩均匀放置4枚,每次放蜂量8000~10000头/亩,七天后再投放一次,投放期间不能使用农药。
4.生物农药防治法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5.化学农药的科学用药技术
在落实非化学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时期实施药剂防治。一是普及种子处理。施用咪鲜胺、氰烯菌酯、乙蒜素等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苗期施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等喷雾,培育壮秧。二是带药移栽,减少大田前期用药。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三环·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或肟菌·戊唑醇+氯虫·噻虫嗪等,预防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三是做好穗期保护。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据穗期主攻对象综合用药,预防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
五、产品收获
稻谷成熟收获前,拔除田间粒型、株叶型明显不同的稻株以及杂草。一般有85%的稻谷黄熟时,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抢晴收割。采用自然晾晒或低温烘干(温度低于50℃,禁止使用煤或油作为热源)。